近日,新华网邀请长江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卢金友做客新华访谈,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进行分享交流。
新华网:在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请您简要介绍长江科学院在长江治理与保护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卢金友: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标志着长江水利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长江科学院顺应时代大势,全方位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治理与保护工作。
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参与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承担防洪法修订前期研究。在水工程联合调度、河道整治、山洪灾害监测等方面形成系列关键技术成果并广泛推广应用,助力流域防洪减灾。全力支撑2020年等历年大洪水防御和2022年历史罕见旱情应对,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18年,在历史罕见的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置中准确预测堰塞湖溃决风险,为险情处置作出重要贡献。
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深入开展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长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问题研究,有力支撑水资源管理。参与长江流域主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跨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编制。
在水生态保护与河湖管护方面。围绕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水工程联合调度、河湖治理与保护,效益显著。连续7年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保障一江清水北送。承担流域内200余条(个)河流与湖泊“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助力河湖保护。连续11年对江源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基础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从源头处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更多科技支撑和工作思路。
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与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近年来,我院在国家水网工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中,提供了多专业、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助力水利工程除害兴利。例如,研发的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性能与应用关键技术解决了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难题;研发的CW系列材料及配套技术成功应用于坝基地质缺陷处理,为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攻克白鹤滩水电站柱状节理玄武岩开挖爆破损伤控制难题,为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的CK系列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数分钟内即可实现巨型水电站的全身体检,在白鹤滩、溪洛渡等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完成引江补汉工程5个千米级钻孔地应力测试,最大深度达1100米,创造了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地应力测试千米级深度的新纪录。针对滇中引水工程地质难题,研究提出了超前探测、超前注浆、超前支护和超前泄压的“四超前”控制技术,支撑解决了富水软弱破碎地层的垮塌和突涌水等灾害问题等等。
水利部高度重视智慧水利工作,将其确定为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一,大力开展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试点建设,我院积极响应、大力推进,并将研发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水资源、河流模拟等20多套专业模型、大坝安全监测与分析CK系列产品与技术等应用到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建设。2022年,我院牵头承担水利部首批11个先行先试重点水利工程中的数字孪生江垭工程、数字孪生皂市工程及长江委数字孪生澧水流域试点建设,在2022年底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中期评估中均获“优秀”。参与水利部先行先试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孪生丹江口中线水源工程,牵头承担其中的数字孪生丹江口水质安全模型平台和“四预”业务,获评优秀案例。
新华网: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河湖保护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方面,未来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卢金友: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在河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长江流域河流水系、湖泊众多,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加之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引调水工程建成运行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既为做好河湖保护工作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带来了挑战,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一要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湖系统监测与河湖健康的评价;二要加强水工程群联合作用下长江流域江河湖库重大问题研究与江湖治理;三要不断优化水工程联合调度;四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协同黄金水道建设与水生态保护;五要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创新体制机制,包括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六要强化流域监督管理。
新华网: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后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工作,更好地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四个长江”建设,您有什么思考?
卢金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为水利科技创新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新阶段水利科技创新,我个人认为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科技攻关。一方面要围绕国家“江河战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等水利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另一方面要精准对接水利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运行中的“卡脖子”关键问题,靶向发力产出一批实用管用的成果。
二是推动形成“大创新”格局。一方面要推进学科融合与发展,尤其是要促进水利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以此拓展面向水利事业发展新需求的新兴学科;另一方面要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形成跨领域、战略性、实质性“大创新”格局。
三是聚力加快科技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才政策,分类施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各专业领域和跨专业、跨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助力科技人才规模化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管用、实用成果,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和长江治理与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李征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