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丨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新华网
新华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3 12/30 12:38:03
来源:新华网

回眸2023丨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

字体:

  2022年4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后,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如何?

  策源能力增强 科创成果喜人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武汉排名第5位;全球顶级刊物《自然》杂志“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武汉位列第10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全球科技集群排名首次进入前15位,位列全球第13、全国第5。

  2023年6月2日,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东湖科学城启动。这一大科学装置将打造未来的“中国地镜”,大幅提升我国深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助力我国抢占国际工程科技竞争制高点。

  7月中旬,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教育部专项验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等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设施已具备全球毫伽级、基准微伽级的重力数据获取、评估与应用能力,建设总体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重力测量基准溯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在东湖科学城,利用精密重力测量设施突破量子核心技术,首次将里德堡单光子源的纯度和全同度提升至99.9%以上。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等134个重点科创项目,总投资超1100亿元。光谷实验室实现了400微焦脉冲能量飞秒激光器的工程化,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珞珈实验室参与研制并发射“启明星一号”卫星及珞珈三号01星;九峰山实验室6寸碳化硅(SiC)中试线全面通线,首批沟槽型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晶圆下线;江夏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全新小分子抑制剂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武汉7所“双一流”高校首轮周期建设目标全面达成,全市“双一流”学科达到32个,位居全国第4位。

  1个国家实验室、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湖北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2家新型研发机构,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让湖北、让武汉基础创新的底气十足。

  2023 年10月,湖北高规格举办2023东湖论坛。一系列特色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融合互动的国家级论坛。

  一年来,湖北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层面支持湖北51个事项中近一半完成阶段性目标,一批建设项目取得标志性、突破性进展。

  多方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

  6月14日,《Nature》发表了3篇来自湖北高校的研究论文。其中,武汉大学2篇,华中农业大学1篇。

  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稳步开展全球科技合作。据省科技厅统计,湖北实验室通过单聘双聘、全时全职及承担项目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2600多人。

  7月26日,武汉兴智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该离岸科创中心位于武汉光谷企业天地,入驻企业数达到36家。“创新策源在科学城—孵化转化在大走廊—价值溢出在都市圈”的协同创新格局加快成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一些地级市企业位置较偏,邀请教授团队或研发人才过去不太现实,在武汉建设离岸科创中心,弥补了高新技术短板、破解人才招引留用难题,也降低了研发成本。

  目前,襄阳科技城一期基本满园,宜昌科教城开工项目投资达153亿元。枝江、赤壁、谷城、潜江4个县(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全省总数达7家。江夏区、宜城市、秭归县等12个县(市)获批建设第四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全省总数达50家。

  补短板迎挑战 未来可期

  7月4日,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在汉开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正式宣布落户武汉,助力武汉科创中心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说,武汉科教实力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优势,期待武汉通过更加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把科教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科技人才汇聚的优势和创新发展的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说,武汉是我国科教、工业重镇,加速推进教育、人才、科技的有机融合,方能助推全面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盛建新表示,未来十年,湖北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将实现大幅跨越。围绕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湖北将着力推动东湖科学城、国家实验室及实验室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武汉,这将加速推动武汉创新资源的集聚裂变。同时,聚焦聚力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数字经济,冲击万亿目标,打造一批“万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突破口,拉动武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刘波、吴菲力、许欢欢)

【纠错】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