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①|勇作“追光”者——高德红外摘“芯”记-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4 04/18 16:50:19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向“新”而行①|勇作“追光”者——高德红外摘“芯”记

字体:

 编者按:

  潮涌荆楚千帆竞。

  新华社湖北分社今天开始推出“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调研行全媒体访谈”系列融合专题报道。

  科技创新的先行者,产业模式的革新者,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他们将在这里交流创新创业的真知灼见,分享未来趋势的观察思考。

  向“新”而行,以质为先。我们期待,在这个“新窗口”,可以看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看见新领域、新动能、新探索,更可以看见美好未来!

  没有芯片 如同没有灵魂

  企业就像是行尸走肉

  为了找到灵魂

  他们勇作黑夜里的“追光者”

  十年磨一剑终于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红外芯片

  新质生产力调研行全媒体访谈

  邀请武汉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

  讲述向“新”路上的艰辛故事

(点击视频,观看完整采访对话)

 对话实录

  ■“没有芯片,企业如同行尸走肉”

  新华社记者:1999年,您拿着辛苦积攒的30万元,毅然下海,为什么要投身当时国内还很不成熟的红外热成像领域?信心来自哪里?为什么取名“高德”?

  黄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处弥漫着创新创业的氛围。我也觉得应该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样的改革开放大潮下,我也加入了其中。红外和红外热成像是很小众的市场。但我读研究生学的是这个专业。当时考虑创业最好选择高科技赛道,同时应该发挥长处,做擅长的专业,所以选择了红外领域。“高德”从字面上理解很直白,“高德”就是高尚的品德。做企业首先要把人做好,其次产品的品质也要好。做人好,产品好,企业才会繁荣,长久不衰。

  新华社记者:你们创办初期企业发展顺利,为什么后来遇到困难?

  黄立:红外热成像是军民两用技术,国外对技术封锁非常严密。这里面最核心的部分,还是那颗芯片,我们称之为“红外探测器”。国外对此封锁更是严而又严,美国到现在也没卖过一颗给我们。“红外探测器”是红外企业的“心脏”,如果没有“心脏”,我们企业可以说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而且随时可能被西方捏死。如果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高德红外随时可能会灭亡。出于这个考虑,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心脏”,找到自己的“灵魂”。所以“红外探测器”芯片不管有多难,我们都义无反顾,不管要花多大代价,我们都必须要干,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新华社记者:当时有人劝你,芯片研制时间很长,投入很大。 红外芯片应该由国家投资研发,作为民营企业,为什么要担当这个责任?

  黄立:没有必要区分哪些事国家做,哪些事民营企业做。我们都要有这个担当,一定不能等,不能靠,能做就应该去做。中国科技实力提高,应该靠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国家队,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创新的主力军,反倒我觉得企业更应该是创新主体。

 ■“经历上千次失败,终于看到曙光”

  新华社记者研制芯片十年中,有长达三年停滞不前,当时有放弃研发的想法吗?

  黄立:从2009年开始研制,大概花了三四年我们就把“红外探测器”做出来了,但性能一直远远达不到要求。主要是材料的问题,卡住了三年。这三年可以说几乎就是毫无进展。理论和技术,西方对我们完全封锁,都要从零开始。研发中,流片就流了可能上千次,每一次流片,花的钱其实都是很多的。老实说,我们当时都想放弃了,觉得可能怎么也突破不了。后来我们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按照新的理论和方法,迅速得到非常好的结果,当时感觉就好像黑夜里突然看见了曙光,非常兴奋。

  新华社记者:目前,高德红外探测器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黄立:2024年1月,高德的“高性能红外探测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了院士专家组的评价。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的红外探测器,跟西方最先进的水平比,不差分毫,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有领先之处。从模仿学习到“并跑”,下个目标我们希望能够“领跑”。

  新华社记者:十年“追芯”成功,这对于国家发展意味着什么?

  黄立:以前我们从西方一年大概也就进口几百只红外探测器。现在高德一年产量500万只以上。想象一下,500万只,中国所有的领域都能够满足。以前西方卖几万元一只,现在我们可以做到最低几百块钱一只。过去西方限制出口红外探测器,而且价格非常高,因此在国防、汽车、石油、电力、化工等方面的应用都无法开展。比如汽车辅助驾驶,以往几万块,车上装不起,但现在几百块钱,随便装,能有效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

 ■“跨界融合,主动作为”

  新华社记者:你提出“跨界融合、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你们的脑机接口项目进展如何?

  黄立: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一直要在创新之路上。除了红外领域外,我们还在脑机接口,无人机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高德旗下的衷华脑机公司自主研发的6.5万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于2023年8月通过了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领衔的专家组的科技成果评价,结论是“国际领先水平”。

  新华社记者:现在无人机市场非常广阔,你们在这方面有哪些布局?

  黄立:低空经济是前景广阔的蓝海。我们有多年积累的全套底层技术,目前已在武汉、深圳等地成功实施了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项目,是国内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的标杆。我们将加快应用的推广,将我们的普宙科技打造成全国低空经济领军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

  黄立(右三)与科研人员在高德红外生产调试车间忙碌(2020年2月11日摄)。

 ■“科技工作者,心中都有一团火”

 新华社记者: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在一线搞科研,甚至自己做实验?

  黄立:我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质,可能还是工程师,主要工作是做科学发明,包括带领团队去实现科学发明。科技创业者心中都有一团火,都想要干出一些在年老的时候回忆起来,值得炫耀的精彩事情。我想这一辈子,未来可能也一直会这么工作下去。

  新华社记者:你对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信心如何?

  黄立: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内因,民营高科技企业,一定是要自发地、非常有干劲地去创新。只有自己坚定信心,看好国家未来的前景,毫无犹豫地投入其中,而且越早投入的话,企业发展就会越好。民营高科技企业应该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要担起责任来,这不仅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现在西方封锁,我认为恰恰给本土高科技企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市场,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时高科技企业成长速度可能会更快,更应该坚定信心,加大创新投入。

  策划 惠小勇

  监制 李鹏翔

  统筹 梁建强 余国庆 徐海波

  制片 王自宸 李思远 龙大虎

  导演 饶 饶

  主持 王斯班

  编导 潘志伟 方亚东 郑 璐

  视觉 程 敏 肖艺九 张希祉

  报道员 余小小 徐 适

  合成 陈 辉 殷艺宁 张 望

  鸣谢 武汉光谷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湖北分社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