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③|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对话武汉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4 05/07 13:14:35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向“新”而行③|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对话武汉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

字体:

(点击视频,观看完整访谈)

  2024年4月,华中数控

  完成8型产品的第12轮“百日攻关”

  数控系统更加完善

  新质生产力调研行全媒体访谈

  卓尔集团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教授

  讲述30年来冲破封锁线

  用中国“大脑”

  装备中国制造的创新历程

  对话实录:

 ■“冲破封锁线,我们不服这口气”

新华社记者:为什么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数控系统又是其中关键的“大脑”?

  陈吉红:我们看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这些高精尖的装备,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电视,很多零件是用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因此数控机床是制造装备的“装备”,被称为“工业母机”。

  数控系统控制机床加工什么样的零件,如何加工,因此是数控机床的“大脑”。

新华社记者:如何理解数控系统是典型的讨不来、要不来、买不来的关键技术?

  陈吉红:高性能数控机床,制造“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利器。历史上西方国家组建“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等国禁运包括高性能数控机床在内的上万种产品。“巴统”解散后,又搞出《瓦森纳协定》,目的一样,限制中国等国获得先进设备、技术。再后来又炮制《考克斯报告》,继续加紧对中国相关企业的制裁打压。2008年,我们华中数控就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

  实际上,对于五轴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国外至今对我们仍是封锁限制。有的机床已经过了海关,还被追回去,有的卖给中国的机床,如果这个设备挪位了,它会锁机,成为废铁。

  新华社记者:你30岁时已是教授,为什么要投身产业制造一线,走上研究数控系统这条艰辛之路?

 陈吉红: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支持下,华中数控公司成立,开启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当时的目标就提出,以创新求发展,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发展民族数控产业为己任。

  到今年为止,在这个行业整整30年。为什么一直坚持?一是学校及前辈的支持鼓励,更重要的是国外的封锁限制,让我们不服这口气,我觉得中国人应该能够解决这样的关键技术。

华中数控华大电机生产车间

 ■“十二轮百日攻关,唯有匠心苦干”

 新华社记者:研发数控系统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陈吉红:数控系统的确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直坚持。

  首先,刚开始我们的技术水平跟国外的差距是有代沟的,相关人才少。其次这是一个封锁限制和市场充分竞争并存的局面。当我们没有做出来之前,国外就给你封锁限制,不卖或者高价卖,等到刚刚做出来,有了一点市场,马上降价打压,研发的投入就没有收益。所以有人说华中数控一直在“堵枪眼”,我们其实也非常担心在“堵枪眼”中牺牲。

 新华社记者:在研发数控系统的这些年中,什么事情你最难忘?

  陈吉红:面对封锁、打压,唯一的出路就是埋头苦干。最难忘的是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研发,这款产品是我们“匠心苦干”精神的最好证明。

  2009年我们组织约60人的团队,封闭开发半年,吃饭和睡觉都在一起,这是第一轮的“百日攻关”。到2024年4月,我们组织了共12轮百日攻关,才把这款产品攻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跟国外最高水平的数控系统对标。同样的机床,一台配国外的数控系统,一台配华中的,一条一条指标,一个一个零件,一个一个测试项目,一点一点去对标。

  在华中8型之前,中国数控系统主要是模拟脉冲式接口,比国外差一代,华中8型实现了全数字的跨越。华中8型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应用了近10万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会认为,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华社记者:这个加工件,让我们真正见识了铁杵磨成针。

 陈吉红:这是用装备了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机床加工出来的。一个铝块,通过铣削加工,留下0.06毫米的小圆柱,比头发丝直径还小。我们数控系统的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通过这个零件充分显示出来。

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样机

 ■“上五轴,找华中”

  新华社记者: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对你所从事的行业来说,实现国产化是不是有突破性意义?

 陈吉红:大型发电机转子、大型柴油机曲轴等,这些高端复杂曲面零件的高精度制造,都离不开五轴联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国外对我们的封锁从来没有放松过。

  在研发五轴的数控系统中,我们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突破了很多难题。比如,华工科技,我们一起攻关,研发三维五轴切割机。

  2009年相关统计显示,国产数控系统在五轴市场占有率不到1%。但是到了2020年,随着国产技术的成熟,占比达到30% 。国外的几十万,我们就十万块钱,市场非常欢迎。有一句话,“上五轴,找华中”,这两年装配华中数控五轴系统的机床台(套)数,每年都在高速增长。我们目前有1000多台五轴的数控机床,用在国家重点领域的产业上。

新华社记者:国外的数控机床相关企业不仅对中国数控行业领先和封锁,还从市场的角度打压,如何破这个局?

 陈吉红:数控难,难就难在市场,进入市场的门槛非常高,怎么破这个局?我们提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两厢”是什么,一就是旧设备的改造,非数控的机床,给它装上数控的“大脑”,二是原来数控的机床,控制系统老化了,给它大修翻新,然后装上华中数控的系统。

  另外一个就是教育,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2,000多台华中数控的系统,在全国的高校、职业院校培养人才,那么这样的话,就可以占领教育阵地,这对于打破国外的数控系统“生态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的零部件

 ■“创新超越,鼎新巧干”

 新华社记者:追赶本身就很有难度,创新又如何实现?

  陈吉红:对标追赶,追来追去,最多到一个并跑,要实现领跑,必须“创新超越,鼎新巧干”。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产来说,这是奋力追赶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正在紧锣密鼓推动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的研发,也就是华中9型数控系统,世界上率先把人工智能芯片,装到数控系统里面。

  华中9型有4个“自主”,包括指令域心电图、融合建模、I代码、双码联控,这都是国外数控系统所没有的,华中数控原创。比如说,你要加工这么一个零件,不会编程,可以通过语音跟系统交流,系统马上就把加工的机代码就生成了,然后直接传到数控系统。

  新华社记者:如何理解新质产生力?

  陈吉红: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对我们来说,如何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跟制造业结合起来,形成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数字化加机床,网络化加机床,新一代人工智能加机床,这三个范式,我们都布局了,都在快速地往前推进。

华中数控SMT车间

  策划 惠小勇

  监制 李鹏翔

  统筹 梁建强 余国庆 徐海波

  制片 王自宸 李思远 龙大虎

  导演 饶 饶 李 伟

  主持 王斯班

  编导 潘志伟 方亚东

  郑 璐 刘天一

  视觉 程 敏 肖艺九 张希祉

  合成 陈 辉 殷艺宁 张 望

  鸣谢 武汉光谷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湖北分社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