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频道>正文

湖北6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10-18 21:11:1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0月18日电(连迅、赵梦琪)18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省6个项目入选,分别是荆门屈家岭遗址、天门石家河遗址、黄陂盘龙城遗址、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随州曾侯墓群、云梦睡虎地秦墓

  据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今年5月启动。截至7月10日申报结束,活动共收集到全国337个申报项目材料。经过初评、终评两轮评审推介环节,最后160个项目入围终评。

  图为嘉宾参观屈家岭遗址出土的文物。新华网发

  荆门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湖北荆门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面积达2.84平方公里。其主要文化内涵是屈家岭文化及其前身——油子岭文化,主体遗存年代距今约5300-4500年。

  屈家岭遗址是湖北考古的起点,1955年,考古学家张云鹏在此主持了湖北地区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命名了长江中游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和磨光黑陶,不仅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图为天门石家河遗址现场。新华网发

  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石家河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40多处遗址点连接成片,最早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体年代跨度距今约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中心,这一遗址对于探索长江中游在早期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华社记者饶饶 摄

  黄陂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西北郊,长江二级支流府河的北岸,东距长江干流仅9公里。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至今,为长江流域考古工作持续时间最长、工作最为系统的遗址之一。经历多年的考古工作,盘龙城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遗物,发现有城垣、壕沟、宫殿基址群、贵族墓葬、铸铜手工业作坊等遗迹现象,展现出了遗址极高的社会等级。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首次在长江沿线揭示出一座属于中原青铜文化体系的城市聚落,展现了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经略和开发历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有力证据。

  图为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华网发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市城区之西南约3公里,遗址保护区面积为555.7公顷。这里先后两轮考古发现夏商周时期露天采坑(场)7处,发现古代地下采矿区18处。地下釆矿深度由商代30米,至汉代的近百米。在铜绿山遗址区,调查发现冶炼遗址50处,皆有炉渣堆积,有的炉渣堆积厚度达3米,推测炉渣约40万吨,冶炼出粗铜8—12万吨。在岩阴山遗址炉子旁发现生产者赤足印迹35枚,为中国矿冶遗址考古首次发现,展现了当年赤足工人冶铜时“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炼场景。

  图为考古人员发掘随州曾侯墓群。新华网发

  随州曾侯墓群为湖北曾侯乙墓及近年叶家山、郭家庙、苏家垄、汉东东路、枣树林、文峰塔等曾国系列考古发现。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使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也成为商周考古工作的范例研究。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一部“曾世家”完整的展现于学术界。

  图为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墓地M11秦墓和M77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简文反映了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提供了可信的史料,对于整个古代历史文化的探讨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新闻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分享至手机

湖北6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华网
18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省随州曾侯墓群、黄陂盘龙城遗址、云梦睡虎地秦墓等6项目入选。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7969715